据央视军事报道,日前,刚入列不久的054B型护卫舰钦州舰再次奔赴南海某海域开展实战化训练。

054B型导弹护卫舰是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新一代护卫舰,因型号代码中的“54”数字,被官兵们形象地誉为舰艇序列中的“新青年”。今年初以来,054B型护卫舰前两艘相继入列,引发关注和讨论。

技术派|更强的带刀侍卫:从054B型战舰谈谈世界护卫舰发展  第1张

参加实战化训练的054B型护卫舰。

护卫舰发展“驱逐舰化”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1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054B护卫舰首舰漯河舰22日上午在青岛某军港交接入列。漯河舰舷号为“545”,排水量约5000吨,是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新一代护卫舰,在舰艇隐身技术、作战指挥系统、火力集成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各项性能显著增强。该舰具备较强的综合作战能力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对提升海军舰艇编队整体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是海军转型发展的重要装备。

“海军转型发展的重要装备”这一表述体现了054B型护卫舰在海军装备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护卫舰是海军装备序列中的一个重要舰种,进入新世纪后,护卫舰的发展受到了众多国家的重视,增加排水量和尺寸,提升战舰的适航性和自持力,让护卫舰搭载数量更多和种类更全的舰载武器,执行防空、反导、反舰、反潜等任务,护卫舰发展“驱逐舰化”是重要技术趋势,甚至可以说,大型护卫舰和驱逐舰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下面,我们以俄罗斯的22350型护卫舰和美国的“星座”级护卫舰为例,谈谈现在的大型护卫舰的发展。

技术派|更强的带刀侍卫:从054B型战舰谈谈世界护卫舰发展  第2张

美国“星座”级护卫舰模拟图。

22350型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目前建造的最大护卫舰,满载排水量5400吨的22350型配备了先进雷达(最主要的雷达是5P-20K Poliment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舰载武器,主要武器包括130毫米主炮、“帕尔马”弹炮合一系统和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以及直升机等。该舰配备了两种垂直发射系统,一种是“鲁道特”防空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9M96E/2型、9M100型等防空导弹;另一种是3K14“海军通用垂直发射装置”发射,最多可携带16枚“锆石”导弹。22350型护卫舰首批建造4艘,原计划在2020年全部服役,但由于俄乌关系恶化,舰艇动力系统供应受到影响,全部服役推迟到2025年,后面俄罗斯陆续增购了6艘22350型护卫舰,总数量将达到10艘。未来,俄罗斯计划建造排水量更大的22350M型护卫舰,排水量将达到8000吨。

技术派|更强的带刀侍卫:从054B型战舰谈谈世界护卫舰发展  第3张

22350型护卫舰可发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

“星座”级是美国基于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基于FREMM护卫舰基础上发展而来多用途护卫舰,排水量约7300吨,防空方面“星座”级配备有AN/SPY-6(V3)相控阵雷达,装备一门Mk110型57毫米舰炮、1套32单元Mk41通用垂直发射系统,1座21单元“拉姆”近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其中32单元Mk41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ESSM Block2)以及“标准-2”Block3C舰空导弹。

从第二艘“星座”级护卫舰开始,美军计划让其Mk41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具备发射“标准-6”系列多用途舰空导弹和“战斧”系列巡航导弹的能力。在反潜方面,“星座”级护卫舰装备有AN/SQS-62变深声呐(VDS)、TB-37多功能拖曳阵列声呐(MFTA)、AN/SQQ-89(V)16反潜作战系统等,其舰体后部的机库还可携带2架MH-60R“海鹰”直升机(搭载Mk54鱼雷和 AN/AQS-22吊放声呐执行广域反潜任务),或1架MH-60R和1架MQ-8C“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用于前出侦察和目标定位,延长反潜覆盖范围)。

可以看出,现在不少护卫舰的发展路径将更多集中在大吨位、模块化、高兼容和更先进的推进系统上。满载排水量在5000吨~8000吨的护卫舰,既可以作为水面舰艇编队的护卫力量为编队提供可靠的反潜和防空保护,又可以作为远洋航行主力舰,遂行对海对陆多样化的作战任务,实际上综合性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冷战时期同级别驱逐舰的水平,尤其是高超声速导弹和亚音速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的加入,让其对海和对地打击能力大幅提升。

大型护卫舰的发展

传统的护卫舰排水量一般在3000吨以下,主要立足于近海作战,虽然也配备了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和舰炮等多种类型舰载武器,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但受制于自持力和尺寸,并不适合常态化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由于不少国家对现代护卫舰的作战性能和远洋作战有了更高要求,大型化成为现代化护卫舰的一大发展趋势,除了大型化,隐身化也是一大技术趋势。

目前护卫舰隐形化正逐步成为潮流。在现代海战中,敌方的侦察和监视手段日益先进,同时反舰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对舰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隐身化设计可以使护卫舰减少雷达反射面积、降低红外辐射和噪声等信号特征,降低被敌方发现和锁定的几率,增强生存能力。同时随着隐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在重量、成本等方面的控制也逐渐趋于合理,使得隐身护卫舰的建造和使用成为可能。

以瑞典海军“维斯比”护卫舰为例,该级舰在外形上除一个锥形指挥台和一门隐身舰炮外,再未布置任何外露的设施,舰面光洁而平整,舰体各个部位均由不规则的倾斜多面体组成,舰载雷达、卫星通信天线、各种电子设备天线等都被封装起来。舰载导弹、反潜武器及反水雷设备则安装在上甲板以下部位,舰体上预留的发射口上有遮盖装置。加上上层建筑外表均涂有吸收雷达波的材料,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雷达信号特征。日本“最上”级也采用了隐身设计,舰体外观整洁,全舰的封闭式结构看不到其他外露式舷窗,采用了一体化桅杆,将多种天线和传感器等设备集成在一起,不仅降低了雷达反射信号,还提高了舰艇的信息化水平。

不过在武器系统方面,大型护卫舰发展却出现了两极分化。部分欧洲国家的护卫舰虽然平台较大,但武备相对较弱,呈现出“轻装上阵”的特点。以德国 F-125 型护卫舰为例,其满载排水量虽然达到7000吨以上,但全舰除了1门127毫米舰炮外,仅有2座4联装反舰导弹发射架和16单元MK-41垂直发射装置,典型的“大船架小炮”。这种配置既因为部分欧洲国家海军更多转向非传统安全威胁,如反恐、反海盗、维和与人道主义救援,因此将更多的冗余用于执行以上任务的功能模块(F-125型可搭载50名特种部队及 4 艘高速快艇,执行海上拦截与登陆支援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建造成本和维护保养的经济性。

而以俄罗斯22350型为代表的护卫舰则呈现另一种发展趋势——火力重装化。上文提到的22350型护卫舰装备了16个3S14垂直发射系统单元,可以发射“玛瑙”反舰导弹、“口径”系列巡航导弹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具备较强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此外22350型还配备了32个垂直发射系统单元,可发射9M96和更新版本的防空导弹,其他武器装备包括近防武器系统等。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俄罗斯海军目前难以维持大规模远洋舰队,转而发展以护卫舰为核心的近海防御体系,因此22350型被设计为“多任务杀手”,重点在波罗的海、黑海等近海区域对抗北约舰队。

在火力重装化中,“火力”由海上向陆地延伸是一大特点,随着作战任务不断增多,部分护卫舰开始搭载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和高超声速导弹,使护卫舰的作战空间由海上向陆地延伸,比如荷兰的“七省”级护卫舰近期成功发射“战斧”巡航导弹,而法国的“阿基坦”级护卫舰配备的MdCN对陆攻击巡航导弹。高超音速导弹方面,俄罗斯22350型护卫舰配备的“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射程达到上千公里,这也标志着护卫舰的作战能力又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技术派|更强的带刀侍卫:从054B型战舰谈谈世界护卫舰发展  第4张

法国“阿基坦”级护卫舰,该舰配备了防空、反舰和对陆攻击等导弹,具备较强的多用途作战能力。

随着新概念武器和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新型护卫舰将配备新概念武器和无人作战平台。上文提到的美国“星座”级计划在未来安装一座150千瓦功率的激光发射器,这种激光武器将用于防空反导和打击小型水面目标——这并不令人意外,近年来,美国海军已经开始为多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集成“奥丁”激光武器。和传统火炮等动能武器相比,激光武器具有、射击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激光每次射击的成本仅有几美元,而防空导弹动辄几十万美元甚至上百万美元。无人作战平台方面,护卫舰已经开始装备无人机和无人潜航器,进一步提升护卫舰的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