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一项改革刷屏基金圈,关系到8亿多基金投资人的切身利益。

公募基金行业迎系统性变革:基金公司业绩差必须少收费  第1张

证监会当日对外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收费模式、考核评价制度等进行调整,以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现象,督促基金公司从“重规模”转向“重回报”,公募基金行业迎来系统性变革。

改革方案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基金管理费要跟业绩挂钩。

以往,不管基金赚钱还是亏钱,基金公司的收费标准都一样,都按固定费率收取。新的机制下,基金公司要与投资者“同甘共苦”,业绩差必须少收费,业绩好的可以适当提高收费标准。

不过,改革将从新发基金开始试点,老的基金产品暂不受影响。未来一年,头部机构新发的主动权益类基金里要有不低于60%的产品采用浮动费率。试行一年后,再评估完善,逐步推开。

如何对基金业绩进行评价?这次改革强化了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把评价基金表现的“锚”打造得更加客观。

近年来,投资者对部分公募基金“风格漂移”“货不对板”等问题不满意,比如明明是科技类基金却买了白酒。改革就是要让基金的投资行为不能偏离其名称和定位,尽量确保投资者所见即所得。

针对基金排名等导致的短期化投资行为,这次改革也有新动作——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

根据改革方案,基金公司要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三年以上考核权重不低于80%,这将有助于减少基金经理“追涨杀跌”现象,提高产品长期收益。

考核导向的转变,将倒逼基金行业更加注重中长期业绩和回报,进一步强化了基金买卖双方的利益绑定。一些基金经理想通过短期押赛道,赌一把就走的投资策略显然行不通了。

无论是强化投资双方利益绑定,还是进一步调降基金投资成本,此次重要改革紧紧围绕着基金投资人的切身利益。正如证监会主席吴清所说,我们相信,随着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公募基金将更加突出投资人最佳利益的导向,投资人的获得感将会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