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4月30日13时08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实现“安全软着陆”。本文图片均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供图
当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又称上海航天科技研究院)获悉,在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回家”的过程中,八院806所研制的着陆反推发动机扮演着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实现“软着陆”的关键角色。它在最后一米精准点火,让返回舱轻触地面,为航天员的平安归来构筑起坚实防线。
神舟返回舱归途充满挑战,从宇宙空间高速冲向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温度更是瞬间飙升至数千摄氏度,高温产生的熊熊烈火使其像火球一样划过天空。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相继打开,将返回舱的速度降到每秒8米左右,以此保证返回舱以较为柔和的方式实现多级减速,防止航天员承受过大的冲击力。
然而,此时的返回舱仍具有较高的速度和较大的动能,对于航天员和科研设备来说,这种速度下若直接着地,将会产生“硬碰硬”式的撞击,会对航天员及设备造成损伤。这最后阶段的安全重担,落在了806所承研的着陆反推发动机身上。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仅1米时,4台反推着陆发动机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并产生强大反推力,使返回舱落地速度成功下降到每秒2米的步行速度。
当返回舱抛掉大底后,4台对称分布的着陆反推发动机露出真容,它们是保障航天员安全回家的最后一道“保险”。当返回舱距离地面仅1米时,进入了整个返回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千钧一发之际,4台反推着陆发动机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并产生强大反推力,如同一只无形却有力的大手,稳稳地托住了飞速下降的返回舱,有效抑制了返回舱的下坠冲击,降低它的下落速度,保证返回舱体平稳、安全落地。如果用速度来形容,凭借反推着陆发动机最后一米时的作用,返回舱的下降速度从降落伞下降时的百米冲刺速度,最后成功下降到每秒2米的步行速度,让航天员实现“安全软着陆”。
一个好汉“四个帮”。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这四台发动机的个头和重量都不大,单台仅重不到12公斤、直径不到30厘米,但这小小的身体里却蕴藏着大大的能量。它们能在10毫秒内喷射高压燃气,单台推力达3吨。其核心技术就在于必须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同时点火,且需要满足极高的同步性。为此,技术团队通过优化发动机点火设计,设计出伞盘式点火装置,搭配的集束式药柱形式,将药柱点燃时间精确控制在毫秒内,保证了点火的同步性,同时降低了初始点火冲击力,确保了发动机在点火初始状态下的安全与可靠。
尽管发动机只在距离地面最后一米时工作,却需承受发射振动、真空辐射环境、极端温度等多重考验。而看似简单的10毫秒点火,背后更是无数科研人员长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从零件的加工,到部组件的装配,再到整机的集成,研发团队日夜攻坚,精雕细琢,反复进行模拟测试,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为了适应任务的需求,面对总体指标的变化和要求的提高,研发团队不断优化技术方案,针对发动机面临的实际使用环境,策划了全面的力学、温度、辐照环境试验考核,以确保发动机在贮存、运输、装卸、使用过程中经受自然环境和诱导环境后的结构完整性和性能的稳定性。每一次成功着陆的背后,都是团队百余次试验的严苛验证,以及从材料、工艺到点火控制的全面优化。
发表评论
2025-05-01 06:22:29回复
2025-04-30 20:37:41回复
2025-05-01 01:07:45回复
2025-05-01 02:18:48回复
2025-04-30 19:54:2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