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新疆洛浦县,一名女童坠入一口深达40米的废井。关键时刻,身材瘦小的布帕太姆站了出来,毅然下井救援,20多分钟后,落井幼童被成功救出。4月24日,当地公安局将辅警布帕太姆·阿布杜喀迪尔破格从七级晋升至五级,洛浦县授予布帕太姆“见义勇为模范”称号,颁发证书奖杯和2万元奖金。

在舆论场上,布帕太姆的事迹引发广泛讨论。网友称赞其英勇事迹的同时,也呼吁给布帕太姆“转正”,即从辅警成为有正式编制的人民警察。对此,4月27日,“新疆发布”发文,向公众解释了当前辅警“转正”的政策背景和相应情况。
应该说,基于布帕太姆救人的英勇事迹,网友发出诸如“转正”的呼声以及其所释放和表达的朴素善意,其实并不奇怪,也符合舆论特性。毕竟,生命高于一切,从“生命至上”的角度看,布帕太姆拯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其英勇行为配得上所有的赞誉之声。这也是舆论场上出现“转正”呼声并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
但诚如“新疆发布”在文章中所说,现实中,辅警“转正”有着严格的政策和制度要求,需通过如公务员考试招录、立功特招入警、定向招录计划等正规途径。而在我国,公务员“逢进必考”是基本原则,而立功认定也有着严格的申报、核实、审批程序。之所以确立这样的程序,是对所有奋战在公安战线的人员的公平保障,也是防止徇私舞弊的制度基石。因此,这样的制度性基础不能轻易被突破。
在此背景下,一个政民互动的难题就摆在了当地政府面前。一方面,既要倾听公众的呼声,对舆论场内出现的朴素善意给予积极回应与互动;另一方面,政府的任何行为,包括对英雄的嘉奖,都必须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不能逾矩。毕竟,一旦突破规则,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事实上,即便公众对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有强烈呼声时,政府身为决策者,也必须始终秉持公正中立的立场。某种程度上,这是依法行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此事为例,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按照部分公众的呼声做出“制度性”突破,为布帕太姆“转正”,那么下次其他地方有辅警同样做了类似弘扬正气的事情,是否也要“特事特办”呢?坦白讲,如果真的“不管不顾”,为个案突破既有的、得到普遍认同和经过反复论证的基础性规则,那反而有可能破坏整个辅警招录及晋升体系的公信力。这显然不是网友呼吁的初衷。
因此,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政府应该怎么去对待网上的这种呼声,如何在公众朴素善意和规则之间寻求平衡,并做好解释与互动,引导公众更好理解制度的重要性,这至关重要。往大了说,可能涉及对政府公信力的塑造,往小了看,政府必要的解释动作,也有为公众释疑解惑、澄清疑虑的正向作用。

“新疆发布”无疑恰好抓住了这个契机。对舆论场上针对此事所出现的朴素善意与当前制度可能产生的复杂纠葛,当地并没有“一刀切”地沉默,而是选择直面这种情绪,与公众进行积极互动,将复杂的现实逻辑逐一进行剖析,解释其中的“冲突”所在。
这样的做法,在充分珍视和回应公众朴素善意的同时,也维护了制度的权威性与公平性。某种程度上而言,在政民互动这门公开课上,“新疆发布”的不回避,恰恰是最优的解决路径。在未来,政府也可以在坚守制度的基础上,持续完善相关机制,以更加完善的规则破解这类难题。
说到底,在此类事件中,网友“转正”呼声中所表达出来的朴素善意当然要理解和倾听,但对基础性制度和规则的坚守,更加必要。地方政府如能在规则与公众的朴素善意之间寻得平衡,不仅能够有效化解舆情危机,也必将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发表评论
2025-04-30 11:00:03回复
2025-04-30 07:55: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