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的嘉兴乌镇,AlphaGo以3∶0的总比分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洁,在这场计算机顶级程序与人类顶尖棋手之间的围棋比赛中,人类败下阵来。八年后的北京亦庄,另一场“人机大战”打响。机器人不再执子,开始赛跑。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落幕。来自北京亦庄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来自北京昌平的“小顽童”第二个完成比赛,获得了亚军;亚军“小顽童”和第三个冲线的“旋风小子”都来自松延动力团队。
松延动力“小顽童”队正在最后冲线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虽然并非人类和机器人赛跑,但这依然是一场特殊的半马。半马赛道被划分成两个区域,中间被绿化带和围栏隔开,一侧是人类跑者使用,另一侧提供给人形机器人。
人要吃饭喝水,机器人需要充电。不过,按照规则,比赛鼓励赛队机器人全程奔跑,鼓励赛队不更换电池,不更换机器人,如更换机器人须罚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夺得冠军的天工机器人大约保持每小时八九公里的配速,中途更换3次电池,与赛前团队预期基本一致。
这场特殊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为何选在北京亦庄开跑?半马比赛之外,哪家机器人企业会在市场比赛中胜出?具身智能还将释放出怎样的产业集群效应?
天工Ultra夺冠 “旋风小子”吸睛
4月19日上午10点13分许,来自北京亦庄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
天工机器人夺得冠军 图片来源: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供图
赛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据他介绍,此次天工队的参赛选手天工机器人身高1.8米,体重约为55千克,属于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随着机器人身高和体重的增加,来自技术方面的挑战,如运控算法、关节驱动系统承压和减震、身体重心平衡等都要比小尺寸机器人大很多。
为此,天工团队在赛前对机器人进行了多番测试以及提升本体和关节的稳定性、耐热性,赛中还用上了“无线领航技术”,现场配有领跑员,领跑员佩戴信号发射器,搭载“慧思开物”平台的天工可实时调整机器人的奔跑方向及速度,以此完成跟随导航及长距离的灵活路径规划。
回顾此次参赛历程,魏嘉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他看来,让人形机器人参与马拉松比赛,是机器人产业的一次技术摸底和应用标准测试,尤其是在复杂场景下的综合能力测试。通过比赛,公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水平,为未来人机共生时代奠定认知基础。
“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是很激动开心的。”4月19日,刚刚完赛的松延动力算法副总裁崔文昊,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如是表示,本次公司参赛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由他全程负责。
在本次的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中,松延动力派出两支队伍,分别是“旋风小子”队和“小顽童”队,参赛的机器人都是公司自研的N2人形机器人。“小顽童”队第二名冲线,并取得了比赛亚军。而另一支“旋风小子”队,虽然是第三名冲过终点线,但因为换了机器人被扣时,最终没能拿到比赛的季军。
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宇彤 摄
崔文昊告诉记者,他们本来希望是每支队伍都一台机器人完成比赛,但是可能因为上午很冷,下午很热造成的温差等原因,导致有一台机器人频繁死机,还是有一些不及预期。
此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松延动力两支队伍参赛的机器人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旋风小子”队力图展示机器人极限的运动能力,而另一支“小顽童”队则是尽可能稳定地跑完全程。
而本次参赛这款身高还不足1.2米,像个小朋友一样的机器人,在赛场和网络流传的视频中都得到了许多的关注。还有网友亲切地称N2为“小孩哥”。崔文昊表示,松延动力在现场也感受到了观众们的肯定,他们也感到很开心。
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在微信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体现出人形机器人在平坦道路上长时间行进的能力,能够很直观地检验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适应、续航能力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
人形机器人不是要取代人
落到产业链上,尽管目前处于初级阶段仍是行业共识,但市场最为关注的变量――价格,已经较此前有了明显下探,为量产和更多科研尝试留下了空间。
举例来看,据部分人形机器人厂商的报价,2022年时单台的成本起码要超过百万元。3年后的今天,据优必选首席品牌战略官谭
发表评论
2025-04-20 11:34:56回复
2025-04-20 04:55:16回复
2025-04-20 11:28:56回复
2025-04-20 07:11:02回复